- · 《智慧健康》栏目设置[05/29]
- · 《智慧健康》收稿方向[05/29]
- · 《智慧健康》投稿方式[05/29]
- · 《智慧健康》征稿要求[05/29]
- · 《智慧健康》刊物宗旨[05/29]
喝到放心牛奶的人生智慧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题图是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维米尔的名作 The Milkmaid,这副画大约创作于 1657 或 1658 年,可见荷兰劳动人民在那年代日常就喝牛奶了,是穷人的蛋白质摄入来源。中国人逐渐开始喝牛奶
题图是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维米尔的名作 The Milkmaid,这副画大约创作于 1657 或 1658 年,可见荷兰劳动人民在那年代日常就喝牛奶了,是穷人的蛋白质摄入来源。中国人逐渐开始喝牛奶,则是二十世纪初年的事情了。但也要看经济发展情况,想起来,我小的时候都没有牛奶可以喝,要不还能长高一点儿。
关于牛奶的历史,要更为久远,但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找到相关信息,不赘述。
这几天,社交网络上网友又开始关注牛奶的事情了。喝上一口放心奶,还真需要花一点心思。
从技术层面看,网友争论的一个点是生牛奶,标准名称叫「生乳」,涉及到两个关键词,蛋白质含量与菌落数量。2010 年 6 月 1 日起,新的标准,指GB —2010,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 100 克含 2.95 克下降到了 2.8 克,作为对比,发达国家这一标准基本在 3.0 克以上。生乳收购的新标准则是每毫升菌落数量放宽到了 200 万 CFU ,之前则是 50 万 CFU。
有些媒体所用的术语有所不同,比如菌落数量和细菌总数,可以认为是一回事。单位也会有差异,有些人说蛋白质的衡量单位用的是 100 毫升。还有些网友不知道怎么以讹传讹,说菌落数量的单位也是 100 毫升,这个则是完全的错误。
所谓菌落数量,是指从奶农那里收的生牛奶的标准。用直白一点的话说,200 万菌落每毫升肯定不如 50 万菌落每毫升的生牛奶好。有读者可能会疑问,为啥奶农挤出来的牛奶质量不太行呢?奶牛生活环境和吃的饲料什么的不行啊。
说起来,2010 年后启用的新标准,确实有点低,在 2011 年的时候,曾经引起过媒体的关注与讨论,但后来也不了了之了。这个标准确实低于美国、欧盟的标准,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国牛奶不行,其实不能一概而论。客观的说,国家标准低并不都会引发问题,在讨论牛奶问题上,如果不先明确这一点就没法继续讨论。
其实,这些所谓的国家标准文件,内容非常简单。比如 GB —2010,正文就两页内容。
虽然国家标准低,但是厂商从奶农收购生牛奶的时候完全可以提高标准。比如,稍有点追求的厂商完全可以按照 50 万或 10 万菌落/毫升的标准或是更高标准收奶。查询了一下资料,日本、韩国的牛奶品牌,都是这么干的。低质量的生牛奶人家根本不收。再说了,人家企业的负责任有羞耻心啊,如果生产的牛奶出了质量问题,会出来面向公众道歉,谢罪,更不会把责任推给国家标准。
我国的某些牛奶企业曾宣称收购的生牛奶是按照 5000 菌落每毫升的标准,这个标准已经非常之高了。
反观某些牛奶企业呢,曾经连续出过类似三聚氰胺这样的严重质量问题,面对这么低的标准,他们能用什么标准收生牛奶呢?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。大家也应该是心知肚明的。如果出了问题呢?借口也好找,这群孙子准要说他们已经遵循了国家标准。
要我说,牛奶外包装上,应该印上这个牛奶收购的时候是按照什么标准收的。这样,也让大家多少心里有点数。不过又一想,印上去的东西也未必可信。
牛奶的质量,涉及国民身体健康,尤其是婴幼儿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祖国的花朵,国家的明天,引起大家重视也是应该的。
说这么多,怎么能喝到放心一点的牛奶呢?
不差钱的话,可以买进口牛奶制品。比如你在日本,进了超市,基本上牛奶可以随意选。在国内,喝进口牛奶,买进口奶粉的一个好处是,出了问题可以跟这些企业讲讲道理,他们也能跟你讲道理,而不是直接说你敲诈勒索。
当然,不是所有消费者都一直喝得起进口牛奶,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让孩子吃得起进口奶粉,要不然当年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结石宝宝了。
不能都买进口牛奶的话,可以考虑买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企业的牛奶。
这要说起去年的一个新行业标准,是由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修订发布的新行业标准,这个标准是向世界标准看齐的,从去年 11 月 24 日开始实施。与 2010 年之后的国家标准对比,这个标准将乳蛋白率提高到 3.0 克/100 克,菌数总数是每毫升 10 万。当然,这个标准不止于此。总体而言,这是个更高的标准。
前面提到有些企业用 5000 菌落每毫升的标准收购生牛奶,就是中国农垦乳业联盟的某家企业。
或许还有人不放心,谁知道这些联盟企业的牛奶会不会有问题呢?毕竟牛奶这东西即使生产标准很严格,但存储运输过程里也还可能有问题。不止是国内的乳业公司,我们时不时也看到工商部门披露国外进口牛奶质量出现问题,这也是常态,再好的企业也会有产品问题,只是他们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而已。
文章来源:《智慧健康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jkzz.cn/zonghexinwen/2020/0721/409.html